本次展览将展示香港著名摄影师何藩生前的最后作品,并收录于《念香港人的旧》一书。为了完成这项作品,这位广受赞誉和喜爱的摄影师及电影导演从其数量庞大的底片中挑选出了一系列未经发表的作品并编辑成册。
2015年,何藩对甄选出的约500张照片进行了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裁剪。在何藩不幸去世后,得益于他的家人以及Sarah Greene的协助,这项作品终于在一年之后得以完成。在《念香港人的旧》系列中,艺术家将香港描绘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
“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
不同于何藩一贯的风格化表达,该作品的表现手法更加接近于纪录片和纯粹的街头摄影。何藩在他28岁时发表了有关街头摄影的思想,而《念香港人的旧》一书也精心收录了他的一些言论。
他曾说:“我很少会选择发表现实主义的街头照片。稍带幽默感的画报式美学依然是沙龙摄影的内核,但我相信这很快就会改变。与此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做出尝试。”
《念香港人的旧》一书由香港的WE PRESS于2017年6月出版,并在第11届香港图书大奖评选(2018)中被香港出版总会授予“年度最佳图书”奖。作为已经获得近300个奖项的摄影师,何藩此次的获奖再次印证了他在香港乃至世界的受欢迎度。本次展览将展出约40件作品,其中包括一些罕见的旧日作品。同名书籍《念香港人的旧》也将在展览期间同步发售。
除了何藩摄影展,香港国际电影节也继续公布新的展映内容:第69届柏林影展刚刚圆满闭幕,多部获奖佳作将于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作为亚洲首映,包括三项大奖得主── 获最佳电影金熊奖的《同义词》(港译《字旅巴黎》)、获评审团大奖的《感谢上帝 》(港译《以恩宠之名》)及获最佳导演银熊奖的《我离家了,但… 》。
以《幸福的警察》(港译《警察》,2011)及《教师》(港译《爱诗诱罪》,2014)打响名堂的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从自身经验出发,在《同义词》透过悲喜交集的处境,展现异地生根的考验,勇夺最佳电影金熊奖及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影展常客法国名导法兰索瓦奥桑,再度挑战难度,在《感谢上帝 》以克制手法多角度呈现轰动法国的神父性侵案,细腻刻划受害者心理转变,层次饱满。以简约风格见称的德国女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新作《我离家了,但……》里细密精炼的技巧更上层楼,摘下最佳导演银熊奖,实至名归。
中国女导演相梓的首作《再见,南屏晚钟》,细致演绎同性恋情感与传统家庭观念的矛盾,获得本次泰迪熊评审团特别奖。
新晋导演崭露光芒,在新世代单元获奖,实力不容忽视。得奖作品包括中国导演王丽娜执导的首作《第一次的离别》,描绘故乡新疆大地的灵秀及孩童的朴实情感;继得奖首作《乡村摇滚女》(港译《结他少女冇得弹》,2017)后,印度导演丽玛·达斯在刻划少女情窦初开的新作《布尔比尔能唱歌》(港译《贝贝爱唱歌》),再度几乎一手包办整个制作,风格更见成熟;凭《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港译《金鱼乱倒少女日记》,2017)一鸣惊人的日本导演长久允,在新作《我们是小僵尸》(港译《丧青献世乐团》)再以别树一帜的叛逆青春及凌厉影像,令评审团刮目相看。
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将于2019年3月18日至4月1日举行。由2019年2月26日下午约3时00分开始,可浏览电影节网页的节目介绍,或于以下地点索取节目及订票手册(数量有限)。门票将于2月28日起发售,公众可透过网上()订票,亦可在城市售票网及快达票购买。
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文化中心、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星影汇、Festival Grand Cinema、德福戏院及the sky放映之正场、周末及假日场
本地全日制学生优惠(本地全日制学生优惠票持有人于入场时必须出示可以证明身分的有效文件)
小贴士: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及活动场地较多,地理位置较为分散,请提早做好计划。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HKIFFS) 是一个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团体,致力发扬电影文化,推广光影艺术。
为发展香港及亚洲的电影文化,协会于每年三、四月期间均举办两项旗舰活动,包括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及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八月份举办以年轻观众口味为主的Cine Fan夏日国际电影节(SummerIFF)另外协会于2013年4月创办电影节发烧友(Cine Fan)节目旨于推广丰富多元的电影文化,每月为香港观众带来主流电影以外的精选佳作。
透过全年活动,协会期望加强世界各地对亚洲、香港及中国电影文化的欣赏,并把各地具启发性的电影带到香港,丰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致力呈献高质的电影节目、发掘亚洲及中国电影的新领域、为香港电影举办各种讲座并出版有口皆碑的书刊,皆为协会带来独特崇高的国际声望,有助于本地及国际上推广香港电影。
|